南沙某守备部队组织文艺小分队到永暑礁慰问演出。乔宇飞摄
南沙群岛,既是环境艰苦之地,又是精神之花绚烂绽放之地。长期以来,一茬茬南沙守礁官兵创造发展了以“唱礁歌、对礁联、种礁花、铸礁魂”为主要内容的南沙礁堡文化,激励官兵以礁为家、乐守天涯。如今,南沙守礁官兵紧跟时代打造礁堡文化,使其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成为鼓舞新时代南沙卫士勇毅前行的重要支撑。
一
(资料图)
在南沙,一座座岛礁如宝石般镶嵌在碧海蓝天间。某礁盘上,“祖国万岁”4个红色大字映衬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庄严而神圣。
“枕戈待旦戍南沙,豪情壮志捍主权”“持长缨雄视四方,怀忠心为国戍礁”……初夏时节,南沙主权碑旁,守礁官兵竞相参与正在进行的礁联大赛。最终,三级军士长孟小辉写下的“驻南沙战狂风恶浪铸男儿钢筋铁骨,守国门御强敌贼寇显卫士赤胆忠心”摘得桂冠。
孟小辉是南沙某守备部队小有名气的“才子”,2005年来到南沙后,就积极加入创作礁联的队伍。他说:“那一副副气势雄壮的礁联,让人很受感染,自己也想通过这种方式鼓舞更多战友。”
南沙卫士写礁联的传统,由来已久。
1988年的2月17日,农历大年初一,6名海军官兵组成的登礁突击队克服千难万险,终于登上华阳礁。是夜,海上的气温下降,官兵被海浪浇得浑身湿透,冷得难以入眠。队长林书明建议给临时搭起的高脚屋写副春联,算是迎接春节了。于是,他们找来电报纸,你一字,我一字,在微弱的手电光下,写下了春联“守华阳六虎何惧艰难险阻,卫海疆男儿哪怕狂风恶浪”,横批“虎存礁在”。
如今,镌刻在南沙大小礁盘的火红色礁联,构成了一幅独特风景。据统计,守礁官兵已创作近10万副礁联、5000多首礁诗、20余首礁歌。它们是南沙守礁官兵鼓舞士气、砥砺意志、锤炼战斗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守礁官兵在万顷波涛包围下的小礁盘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甘愿奉献的真实写照。品读这些作品,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守礁官兵的内心世界,感受南海礁堡文化的特质。
“我们通过写礁联,记录青春印迹、描摹守礁岁月。”某连二级上士葛健对我们说。该连至今仍驻守在第三代高脚屋。高脚屋四周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就是白茫茫的一片礁砂。他们把礁联刻印出来贴在礁堡门口,为荒凉礁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
“我向祖国和人民宣誓,为保卫南沙主权,不怕牺牲,不畏劳苦……”在某守备部队礼堂,一场主题晚会正在进行。舞台上,上百名基层文艺骨干配合默契,将情景剧、歌伴舞等节目一一呈现,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如果把礁堡文化比作一簇火苗,那基层文艺骨干就是一个个‘播火者’。”该部领导介绍,近几年他们紧贴时代发展,注重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取得良好成效。
该部重视培养文艺骨干的缘起,还要从一台晚会说起。
那年,该部筹办迎新春文艺晚会。遴选节目时,导演组发现,除了唱歌跳舞,文艺骨干拿不出其他新一点的节目。最后,晚会虽然如期举行,却并没有让官兵非常满意。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该部决心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文艺骨干。他们先后组织多批文艺骨干集训,并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或巡礁演出,给基层文艺骨干提供成长平台。
某连一级上士王曙光自2006年初次上礁,就跟战友学会了打简易“架子鼓”。“鼓”是用几个空罐头盒、一个金属饭盆、一个塑料盆和一个塑料箱组成的。曾几何时,王曙光和这套“架子鼓”在各类舞台频频亮相。后来,随着守礁官兵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演出器材也日新月异,他的演出没那么受欢迎了。该部开始文艺骨干集训后,王曙光第一个报名参加“电声乐队”兴趣小组。凭着简易“架子鼓”打下的基础,第一期集训结束后,王曙光就基本掌握了电子鼓演奏技巧。
“得益于文艺骨干的培养,现在我们不仅能组织晚会演出,还经常组建文艺小分队到小散远单位为兵服务。”该部宣传干事胡景磊介绍说,有了学习才艺的平台、展示才能的舞台,文艺骨干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大大激发,一批优质文艺节目竞相涌现。去年,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该部文艺骨干创排了小品《南沙卫士站排头》、相声《话说南沙》、情景剧《美丽南沙·美好家园》等节目。今年春天,他们又创排了情景剧《国之利刃》、强军故事会《我在南沙看巨变》、说唱《我是南沙守礁兵》和乐队表演《五星红旗》等节目。
“文化建设成效怎么样,基层官兵最有发言权。”参与多场汇演编导的某部副政委黄宇锋说,“这些节目形式新颖多样,内容贴近官兵实际,彰显守礁官兵爱党爱国的炽热情怀,给官兵带来触及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广受官兵好评。”
“时代在发展,官兵文化需求呈现‘水涨船高’之势。”该部领导介绍,他们把文艺骨干陆续“播撒”到各营连,充分发挥其酵母作用,引导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寓教于乐、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
初夏的南沙,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周末时间的美济礁“美阅书屋”中,不少官兵正认真阅读。
“这可能是地理意义上,祖国最南端的图书馆。”书屋管理员、下士肖勇介绍道,书屋被分为藏书区、音乐区等多个区域,收藏了万余册书刊和大量电子书籍。
“我们在这里组织过多次读书沙龙,大家聊读书心得、讲成长经历,普遍反映非常受益。”某营教导员张令说。藏书丰富、功能现代化的书屋,不仅是官兵阅读学习的“打卡地”,也成为基层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辅助”。
近年来,南沙某守备部队在推进数字史馆、军史长廊等军史场所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智慧书屋、VR体验室等现代化设施,构建包括南沙大讲堂、岛礁电视台、营连荣誉室等在内的功能多样的现代化文化场馆,搭起一座满足官兵成长进步需求的“南沙大学校”。
“那年,李文波和战友们顶着烈日,建设观测场设施,脸上晒脱了皮、肩上磨出了血泡……”近日,在某岛礁上的“智慧书屋”中,某连指导员孙昱通过视频系统,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南沙精神教育课。新兵胡一博说:“我们有不解之处还可以通过弹幕提问,这样的课生动又有趣。”
这是“南沙大学校”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该部组织了“青春芳华献南沙”演讲比赛、“为战而歌”主题歌咏比赛、“致敬打赢”系列文艺汇演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礁堡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这些实践彰显一个道理: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强军文化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效能。
“天边响起相约晚霞的军号,南沙吹来蓝色的风儿……”在该部某文艺晚会现场,助理工程师徐启薇一曲《南沙吹来蓝色的风》,赢得官兵热烈掌声。
徐启薇是听着南沙的故事长大的。她的父亲徐玉华,曾在南沙岛礁服役20多年。徐启薇来到一直向往的南沙后,充分发挥自身文艺特长,不仅帮带培养了数十名文艺骨干,还牵头组建文艺小分队赴南沙各礁开展了20余场慰问演出,被官兵亲切地称为“太阳花”。
文化建设需要赓续传承。在一座座岛礁上,像徐启薇这样的“接力者”还有很多。南沙吹来蓝色的风,让这些“太阳花”开得更加灿烂。(吴 强 何勇杰 黎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