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进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对美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鲁迅美术学院坚持“以本为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美术人才为目标,以构建融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主要任务,科学探索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提升美术人才培养质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明确培养思路 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优秀人才的培养应当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学校秉持“强根固本、兼容并包、实践创新、专业互补、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化美术专业的学术内涵,为提升美术人才培养质量指明方向、夯实基础。
学校大力举办“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高端学术论坛,积极探寻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繁荣文艺发展新路径。举办“守正创新——夯实基础教学,提高教学与创作水平”学术研讨会,针对如何夯实绘画基础、专业基础教学、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美术人才培养相关内容进行深度研讨。《绘画专业通识基础教学体系的融合与实践研究》等涉及美术人才培养的课题先后获批立项。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化校企合作,更深入地了解行业企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情况,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进一步加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学校牵头成立辽宁省工业设计产业校企联盟,获批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一汽等行政企事业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突出课程特色 优化教育教学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强化基础教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在坚持专业特色教学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调整美术教学机制、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科学开展美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基础教学,凝聚美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行动力。
学校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研讨中反思、在领悟中创新”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多思维、多手段的艺术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及自我探索的创新精神为构建教学体系的全新定位,以学科互通互融、相互支撑、协同并进为出发点,聚焦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坚持从理论出发,延展艺术实践的应用,紧密与行业相关企业结合,发挥骨干教师群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系统教学模式,将多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融合,培养行业所需的创新、务实的美术专业人才。鼓励学生传承鲁美人用艺术作品为时代画像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在本科教学中夯实基础,在研究生培养中大胆创新,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挖掘自身潜能和创造力,以奋斗精神为墨,用使命担当作笔,在传承中转化创新。学校高度重视基础教学内涵研究,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注重人才长远发展的多样可能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贴近时代需求 创新实践教学路径
美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路径。高校作为美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艺术人才聚集地,肩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学校始终致力于将美术人才培养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突破传统教学内容,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美术人才的需求。
学校依托工业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产品设计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搭建平台,为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积极参加纽约ADC国际设计奖、全国插画双年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平面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美术类竞赛,在赛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美术功底和艺术素养,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开展以“解读红色经典作品,传承鲁艺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入解读红色经典作品、传承红色基因,铸造美术人才坚定的理想信念。
强调学高身正 抓实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阵地,对教师素质能力有严格要求。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把抓实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工作的重点,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宝贵的教学传统、学术传统,打造了一支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引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连续举办“中国画教师作品展”,展现中国画学院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初心,立足关照现实,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努力开辟美术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营造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与教学内涵建设,推动美术教育与学术共同进步,助力美术人才培养。举办“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以历史文献展的形式,通过数百件(组)展品与场景复原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鲁艺在东北的发展历程,让教师们在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观展过程中重温鲁艺人的初心,为推动美术事业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重视师德师风教育,及时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学检查工作,激励、引导教师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高水平应用型美术人才不懈努力。
(邱国光 张健)